6月1日、6月3日,河南日报分别以《以“教育气度”托举中原“更加出彩”——教育如何“赋能”河南高质量发展(上)》《高校新布局构建教育新格局——教育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下)》为题,报道我校附属学校校长赵灿鑫合著理论文章。原文如下:
以“教育气度”托举中原“更加出彩”——教育如何“赋能”河南高质量发展(上)
“人,既是一个区域最美的风景,更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就是教育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这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既是一个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立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的河南一直孜孜探索。2021年11月2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与教育部举行省部联席会议,就推进河南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工作会谈。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建设现代化河南,出路在创新、关键在人才、根基在教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河南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前瞻30年眼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这既是立足当下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必将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提供强大动力。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教育”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打造郑大河大“双航母”,到培育“双一流”“第二梯队”,再到深入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河南高校改革正以争分夺秒之势付诸实践。
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能力与该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之间,关联度较高。教育发展的成果转化指标与该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和宜商竞争力,也休戚相关。微观层面,教育可以为个体提供最大可能性来提升人的素养;中观层面,教育品质的高低与公共生活的质量密切相关;宏观层面,教育生态能深度影响一个区域的人文底蕴、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对外交往等多项指标,乃至发挥“支撑力、贡献力”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教育气度”,是深度影响“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之一。
从近年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是发达地区,越是注重教育价值的含金量,就越舍得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就区域发展来看,一般的决策者,直接“抢企业”,通过现成的企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规模就业;优秀的决策者,直接“抢资源”,通过资源要素的整合与运营,焕发市场的力量;卓越的决策者,工作重心之一是“抢人才”“抢学校”“造学校”,以此积极导入优质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来激发创新,推动产业链的迭代升级。人,既是一个区域最美的风景,更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从区域发展角度来说,“教育气度”可以“以一驭万”。
大学的多与少、高与低、好与坏,不仅关乎劳动力素质,还牵涉河南的文化形象。让更多的中原子弟知书达礼,走出去,有文化、有信誉、有尊严、有精气神儿,比什么都重要。
诚如斯言,一方面,从纵深发展来看,今天的教育,已经不仅仅与当下的生活紧密关联,更直接影响着明天的科技水准、经济后劲以及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人口红利”能否转变为“人才红利”,大概率取决于教育品质的高低。
一个地方的“教育气度”,不仅仅包括有关“双减”工作的基础教育,也不仅仅包括“优化调整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的高等教育,还包括长期以来容易被忽视的职业教育,如在河南如火如荼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更包括“出彩好人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的教化现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正因为如此,才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从这个视角看,“根基在教育”,对河南这个人口大省来说,具有更为针对性和长远性的意义。
高校新布局构建教育新格局——教育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下)
“在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重点在‘攻坚’,难点在‘转化’,亮点在‘创新’。”
如果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教者,所以夯基,转化,格局也。
今年2月23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中原工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把高校“三个调整优化”作为事关河南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打造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的关键之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务实之举,下非常之功、用非常之力,系统性优化配置全省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高校结构布局、做强优势学科学院、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不断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三举两非常”,切中肯綮,构建着全新的教育格局。
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在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上,“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万个”“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在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上,“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建设200个工匠实验室、实训基地”。在发挥教育的全局性作用上,“深入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第二梯队7所高校11个学科创建工作。布局一批未来技术、现代产业等特色学院,全面加强基础、急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
“人口大省”理应成为“人才大省”,才能从“人口红利”升级到“人才红利”;“教育大省”理应成为“教育强省”,才能从“规模驱动”升级到“创新驱动”;“河南制造”理应成为“河南智造”,才能从“提质增效”升级到“内生动力”。
在这场刷新教育布局的“河南实践”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河南做对了什么?以笔者的观察体会,概言之,夯基础,强转化,优格局。
夯基础。既重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更将精力投放在教育的基础问题上,不管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只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真正重视起来,才能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对提振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大有裨益。
强转化。在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重点在“攻坚”,难点在“转化”,亮点在“创新”。“成果转化”“专利技术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和治理效能”“加强对接、加快转化,贯通产学研用,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运用市场机制、项目机制,把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河南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举措中,“转化”是个高频词汇。今年正值河南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省委书记楼阳生此前在该校调研时也着重强调,要强化产学研对接,加快推进研发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优格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是施政目标,也是一种施政理念,在路径上必然回到如何构建教育格局的层面上来。比如,js333线路检测中心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等“新秀”密集涌现,这些特色院系学科的搭建,一方面契合河南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科学化定位、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面对未来的前瞻性规划。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河南通过夯基础、强转化、优格局,为教育“赋能”,也是通过教育为河南高质量发展“赋能”。
链接地址:
http://hnrbpaper.dahe.cn/html/2023-06/01/content_647517.htm
http://dzb.henandaily.cn/html/2023-06/03/content_647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