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轻大】中国教育报发表校长魏世忠理论文章

供稿单位:中国教育报 编辑发布:宣传部 日期:2023-09-19 设置

919日,中国教育报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为题发表我校校长魏世忠理论文章,原文如下: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

《中国教育报》(20230919日)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支持14所高校与企业共建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这标志着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向纵深推进,将有利于激发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深层变革。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筹建参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入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工程实践创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重视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培养符合未来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必须牢固树立开放思维。要聚焦服务“四个面向”,探索符合工程人才“世界性、时代性、创新性”本质特点的育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世界格局,培养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科研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既要突出研究生培养和能力素质提升这个重点,也要重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重要性。坚持以课题项目为牵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研发项目和工程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探索实行“基础学分+实践学分+创新学分的学业管理体系,结合个体特点确定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实现通识化教育+能力化培养+差异化塑造,既注重打牢综合素质基础,又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满足个性发展需求。探索建立开放开源、跨界融合的学习环境,建立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教学环境。

二是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学院布局,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传统学科专业不同的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面向急需关键核心领域,涉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航天航空、航空发动机、船舶海洋、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核能核技术、新材料、医药医疗、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相关领域的突破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必须聚焦中心、瞄准前沿、合力攻关。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确立,既要以“双一流”大学、高水平企业为主体,注重高水平校企和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又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学通过“创新合作联盟”“校企合作中心”等形式参与,共建科技研发高地和研发创新共同体。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的特色,引导支持建立“一体化”“合作化”“高水平”的产学研共同体,以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实际需求。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大力优化学科学院布局。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学科交融的力度,在符合国家需求的重点领域,积极布局相关交叉学科专业。既要避免“千校同面”“一拥而上”,又要注重“精准调度、科学激励”和“分类指导、分类评价”。

三是应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机制。要加强关键核心问题的协作攻关。要以国家重点重大需求为牵引,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开展重点方向集中攻关。要搭建高水平实验室和合作研发中心,形成跨学校跨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大力组建产业集群,召开产学研对接会议,构建产学研长效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建立“引育用留”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留用和成长中的场景优势,促进企业人才使用体系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程化、全周期育人。要建立校企共育互聘机制,打破互聘高级职称藩篱。要建立科学配套的“双师制”的管理保障机制,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相关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和考评办法。要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要加大对企业参与实习实训的补贴力度,结合实际给予补贴和优惠。在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加强协同,打通汇聚各方面人才资源共同办好工程教育的渠道。

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高端工程科技人才,助力解决我国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短缺问题,是我国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示范作用,共同谱写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新篇章,在世界工程教育界响亮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

 

链接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9/19/content_629073.htm?div=-1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